
重點整理:
1. 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日益增多,但真的能帶來劇變嗎?本文將帶你探索教育、AI與教學方法之間的關聯,並揭露改變教育現狀的真正途徑
AI與教育:期待太大,可能會失望太深
各位朋友們,歡迎來到我們的博客!我們都知道科技已經改變了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從吃喝玩樂到睡眠時間的追蹤,甚至於我們如何與世界互動。但是,有一個地方可能還沒有像我們期待的那樣受到科技的巨大影響,那就是我們的教育系統。嗯,你沒聽錯,我們今天要談論的就是人工智慧(AI)與教育。別太興奮,先讓我給你畫個大餅再說。
一提到AI進入教育領域,大家可能會想像出各種炫麗的科幻場景。但事實上,這片廣袤的天地裡,AI真的能在教育上做出革命性的改變嗎?或者只是我們對未來的過度期待和想像?
嘿!我們看看學術表現的真相吧
首先,我們要談的是學術表現這個問題。大家都知道,學術表現是一個複雜的產物,它可能受到許多內在和外在因素的影響。說真的,這像是一個大雜燴,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口會吃到什麼。
那麼,學術表現的內在和外在因素分別是什麼呢?內在因素,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基因。基因會影響一個人的學習能力,包括記憶、專注力、理解力等等。至於外在因素,那就更多了,可以從家庭環境、學校環境、教師質量,到社區環境等等。
但你們有沒有想過,如果只有內在因素存在,那麼來自相同環境的學生學業成績應該會非常相似,但實際上情況並非如此。而如果只有外在因素存在,那麼我們就能看到學生的學業成績與各種環境變量之間有一致的關聯,但事實上也不是這樣。
所以,我們可以說,學術表現是基因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聽起來是不是像一道難以解開的難題?沒錯,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談的核心問題。
那AI在教育上能帶來多大的改變呢?

現在,有人說AI能改變教育,就像魔法棒一樣,一揮就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嗯,說實話,我覺得這個說法有點像是賣夢。就像咱們常說的,這個瓜賣得有點甜,甚至有點過頭了。
按照一些研究結果,學生的學術表現中大約90%的變異是由學生自身的因素引起的,而只有10%是由學校和老師等因素影響的。那麼,AI如果只能改變教學方式,那麼它最多能影響到的部分也就是這10%。我們無法指望AI能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學術表現。
再者,老師除了教學之外,還有許多其他的工作,如幫助學生社交、讓他們感到歡迎和安全、建立紀律、與家長互動、向社會服務報告可能的忽視或虐待等等。這些都是AI無法做到的。
所以,說AI會改變教育,實在是有點大言不慚。真的,我不是在開玩笑。這就好像一個人說他能用一把鑰匙打開所有的門,這不就是在胡說八道嗎?
真正的教育改革應該如何?
那麼,真正的教育改革應該從何處著手呢?這倒是一個難題,但我們還是可以嘗試著來講一講。
首先,我們應該承認學生間的差異。每個學生都有他們獨特的學習風格和學術能力。一種教學方法可能對一部分學生有效,但對另一部分學生可能就無效。所以,我們應該尊重這些差異,而不是試圖消除它們。
其次,我們應該重視老師的角色。老師不僅僅是教學的工具,他們也是學生的朋友、指導者和榜樣。老師的價值遠遠超過他們在教室裡的角色。
最後,我們應該注意教育的目標。教育的目標不應該僅僅是提高學術表現,而應該是培養學生成為有能力、有道德、有責任感的公民。如果我們忘記了這一點,那麼任何的教育改革都將是徒勞的。
我們都知道,教育改革並非易事。但是,只要我們肯花時間和心血,我相信我們能夠找到一條能夠帶來真正改變的道路。這個過程可能會有些曲折,但我們不能因此就放棄。就像我們台灣的一句老話說的,“甘苦看頭,繼續努力就對了!”
總的來說,我們不能指望AI像魔法棒一樣解決所有的教育問題。我們需要有全面的視角,並關注到教育的各個方面。最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有決心和毅力,去改變教育的現狀。我們相信,只要我們努力,一定能找到改變的道路。在此,祝大家學習愉快,萬事如意!